中国政府网   吉林省人民政府网   四平市人民政府网
信息报送    站群导航      登录        注册   
关闭

市直

县(区)

双辽市人民政府 梨树县人民政府 伊通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四平市铁东区人民政府 四平市铁西区人民政府

首页>>政务公开>>规划计划

四平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市体育局)   2018-11-19 10:41:00   来源:
 
中共四平市委 四平市人民政府 关于推进避暑休闲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 

四发〔2018〕18号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省委《关于推进避暑休闲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吉发〔2018〕21号)精神,充分发挥我市生态环境优势,发展避暑休闲产业,促进消费拉动,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向时间空间要产业,向生态气候要效益,以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拓展旅游产业发展链条,完善旅游配套服务,努力将我市建设成为吉林省避暑休闲旅游名城,为建设新时代“美丽四平、幸福家园”提供强大支撑。 

  (二)总体思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擎,发挥“三季应一夏”的时间优势,打造生态休闲、文化休闲、乡村休闲、运动康养等特色旅游产品,提升中心城区的旅游辐射带动作用,统筹推进“三区三轴带动全域”的发展格局,深度挖掘山地、草原、湖泊、乡村、文化等资源,全力营造“宜游、宜养、宜居、宜业”的发展环境,系统构建“特色鲜明、创新驱动、功能完善、交叉融合”的现代避暑休闲产业体系。 

  (三)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游客需求作为市场导向,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避暑休闲需求。 

  坚持改革创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重点推进制度创新、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着力破解避暑休闲产业资源配置市场化难题。 

  坚持绿色发展。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和绿色标准实施全过程绿色管理,构建规划、开发、建设与运营管理全价值链绿色避暑休闲产业。 

  坚持文化生成。培育温带生态避暑生活方式,倡导传播低温养生理念,生成传播避暑休闲文化,以此为内生动力推动避暑休闲产业健康发展。 

  坚持四季融合。统筹谋划夏季避暑、冬季冰雪及春秋四季产业发展,实现“避暑”“冰雪”双轮驱动,以两季繁荣带动春秋,驱旺全年。 

  (四)发展目标 

  到2022年,基本建设成为吉林省知名的以休闲度假和绿色生态为特色的避暑休闲名市,特色鲜明、系统完善的避暑新经济初步显现。 

  市场主体活力迸发。初步建立开放、公平、有序、竞争的避暑休闲市场体系,培育出5户避暑休闲领军企业、50户创新型中小企业,500名双创人员参与发展,让市场活力充分迸发。 

  综合实力日益彰显。避暑休闲产业综合收入35亿元,各类产业集聚区达到2个,避暑休闲基地达到5个,培育省级特色避暑名镇2个,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示范村30个,到平旅居人口达到100万人。基本筑牢避暑休闲、康养、旅居、研学旅游产业基础。 

  品牌效应有效释放。“避暑胜地、魅力四平”“休闲之都、英雄之城”“黑色关东沃土、悠远民俗风情”等品牌形象和影响力大幅提升,“三季应一夏”的时间效应有效释放,形成“22℃的夏天”品牌形象和“避暑休闲到四平”的市场号召力。 

  二、主要任务 

  (一)着力构建全域避暑休闲网络 

  以三大避暑休闲旅游资源富集区为支撑,三条避暑休闲发展轴带为通道,构建连通全市的避暑休闲产业空间格局。 

  “三区”包括:东部历史文化避暑休闲富集区,覆盖铁东区东部、梨树县东部和伊通满族自治县,依托叶赫那拉城、转山湖景区、二龙湖风景区、大孤山风景区、伊通满族博物馆、塔子山战斗遗址、山门火山地质公园等文化旅游资源,重点发展满族民俗文化、山地生态和红色文化特色避暑休闲游。中部关东文化避暑休闲富集区,覆盖铁西区和梨树县中部,依托丛泉湖景区旅游综合体、蔡家关东农耕文化综合体,重点发展农事体验、文化展示、休闲度假、生态农庄、农业科技园等避暑旅游产品。西部草原与湿地风光避暑休闲富集区,覆盖梨树县西部和双辽市,包括郑家屯博物馆、一马树森林公园、卧虎湿地草原、辽河湿地公园等景区,重点发展生态观光、休闲度假、自驾游、风情体验、康体养生等避暑旅游产品。 

  “三轴”包括:中部黑土地避暑休闲旅游发展轴,东部山地避暑休闲旅游发展轴,西部草原避暑休闲旅游发展轴,带动四平旅游全域化发展。 

  (二)优化提升传统业态 

  丰富拓展滨湖避暑。坚持生态优先,加强监管保护,科学划定水上活动功能区域。重点打造环转山湖满族民俗文化体验避暑休闲度假区。擦亮“满族故里、凤起之地”叶赫满族文化品牌,以叶赫那拉城为核心,以太阳谷旅游度假区、馨苑文化城等景区为节点,以点联线,以线带面,构建环转山湖旅游资源一体化发展模式。优化景区管理模式,鼓励市场化运营,通过规划统筹、要素集聚、提质扩容,吸引关联产业和项目入驻,推动区域整体转型发展。在二龙湖风景区、山门风景区、下三台水库、八一水库、丛泉湖水库、寿山水库、欢欣岭水库、卧虎湿地、架树台湿地等水域风光型景区,在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和水源地的前提下,利用河湖连通工程,综合开发溪河漂流、渔猎民俗、水乡人家、嬉水乐园等水上旅游项目。 

  创新开发红色旅游。以塔子山战斗遗迹为根基,突出军事文化主题,兼顾红色旅游与避暑休闲度假旅游,建设塔子山军事文化旅游综合体。与四平战役纪念馆、四平烈士纪念塔、烈士陵园、四平保卫战三道林子战斗遗址等景区串点成线,打造红色旅游特色品牌。同时,开发户外运动、文化体验、拓展训练等产品,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形成景区复合功能,打造四平红色旅游特色品牌,提升四平影响力和知名度。 

  加快推进森林避暑。推进森林旅游发展改革创新,厘清政策通道,加快林业特色资源产业与避暑休闲产业融合,推动山门—叶赫国家森林公园转型升级,支持利用资本、组建公司、股份合作等方式,强化市场化运营,提升服务经济在林业经济中的比重;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促进双辽一马树森林公园与避暑休闲产业同步发展,建设高水平的自然教育与生态旅游目的地。推进林业生产设施向休闲服务功能转换,优化利用林业站场、道路、服务与管理设施,开展森林娱乐、游憩、研学、康养等特色避暑休闲项目。      

  提质升级乡村休闲。转型增值休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推进农业生产链条对接休闲体验消费,扶持发展生态农业、体验农业、设施农业、定制农业,加快发展共享田园、体验采摘、定制配送服务;开展农游对接、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帮助小农户对接休闲市场,让土产变特产;支持有条件乡村建设农业科技园、教育农园、田园综合体、观光农场等,重点建设伊通铠绎经济循环园、伊通多彩薰衣草庄园、双辽天元润土现代农业产业园、铁西丛泉湖乡村旅游等田园综合体。全面提升乡村旅游服务功能,解决粗放式运营问题,加快推进乡村旅游从农家乐、乡村观光向乡村度假、乡村体验的高阶递进发展,消费方式从吃住为主的基本消费,向服务链条增值的高中低综合消费转变,重点建设宝山村、忠信村、蔡家村、保南村、姜家村、哈福村、永合村、西八大村、獾子洞村等美丽乡村工程,建设康养基地、乡村营地、精品民宿、农业文化博物馆,打造乡村避暑产业链,形成一村一品发展新格局。拓展农民增收空间。推进新型职业农民衔接服务经济,扶持小农户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传统工艺、手工作坊、酒坊磨坊、家庭工场,拓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加强扶持引导精准扶贫,实施“文化挖掘、产品创意、景观打造、功能完善、服务优化、能人带动、商品销售”乡村旅游提升工程,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 

  (三)突出发展“三大”新兴业态 

  做实避暑康养产业基础。重点开发建设伊通火山温泉国际旅游度假区、双辽一马树白沙温泉欢乐谷项目;依托我市医药产业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优势,利用区域条件下的森林资源优势,鼓励发展医疗医药、养生养老、旅游旅居结合产业,推进医养旅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登山、攀岩、骑行、户外等运动康养,开发风景廊道、绿道网络、慢行系统,培育大众运动健康习惯;利用林下特产、梅花鹿、绿色杂粮、生态食品、矿泉水等天然健康食材,发掘“满族八大碗”等地方特色美食,开发药食同源养生食品。 

  推进研学旅行。以学生暑期旅游和亲子游为主要目标市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览馆、文化科教基地、水文植被地质景观、能源水利工程、名人故居等教学观光;传承红色文化,活化关东文化、满族文化、工业文化等,创新开发具有我市特点的四战四平、马仁兴、皇后故里、大帅府、森林、湿地、草原、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红色、工业、文化、生态、民俗等多样化的研学旅游产品。进一步完善四平市中小学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四平市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其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冬夏令营活动的职能作用,打造全国一流研学旅行教育营地。鼓励学校、研学机构、旅行社等机构和市场主体开发研学线路,组织参与研学产品设计和管理。鼓励山门慧丽农场、铁西我家小菜园开发亲子、研学旅游项目。 

  引导激发避暑旅居。鼓励闲置房产再利用,发展公寓和民宿经济,吸引旅居人口入住。支持乡镇、街道、社区、医院等单位和机构为避暑旅游、康养、旅居等人群提供优质服务。 

  (四)夯实基础设施建设 

  畅通旅游道路。以旅游交通主干线为主体,科学谋划连接各重点旅游景点之间的旅游路线,合理设置旅游观光巴士停靠站。积极推进二龙湖—石岭子镇—转山湖叶赫镇旅游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四平市区—叶赫那拉城—叶赫滑雪场旅游公交上线运营,进一步方便游客出行。加强产业配套服务,不断完善娱乐、休闲、生活等配套设施,重点推进以一马树森林公园自驾车、房车营地为代表的新兴业态发展。创新思路,不断开发出更多方便游客品尝、携带和保存的休闲食品和特色礼品,更好地满足人民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需要。 

  (五)加大营销推广力度 

  建立一体化营销体系。坚持全市一盘棋的对外营销推广战略,充分利用电视、互联网及新媒体平台,采取多手段、多形式、多渠道加大宣传营销力度,集中推广避暑休闲精品线路。 

  发展避暑节事会展经济。重视和推广消夏节、音乐节、文化艺术节、美食节、啤酒节、赛马节等群众性节事活动,引导避暑消费,丰富消费选择。大力发展会展经济,鼓励引进以避暑为核心导向、以企业为市场联结主体的知名会议会展及活动,全面驱旺夏季消费市场。 

  打响避暑品牌。构建“产品品牌、企业品牌、目的地品牌”相互支撑的避暑休闲品牌框架,构建山水清奇、森林清谧、田园清馨、文化清醇、生活清逸、舌尖清香的“六清”产品体系;形成以“避暑胜地、魅力四平”“休闲之都、英雄之城”为主体的避暑休闲品牌体系。 

  (六)生成避暑休闲文化。 

  深耕传统地域文化。四平独特的红色文化、满族民俗文化、新中国工业文化、黑土地农耕文化等传统文化是地域文明的结晶,既要传承,也要发扬,更要提升。要通过植入避暑休闲元素,丰富形式,拓展空间,延伸内涵,实现再挖掘、再包装、再呈现,使传统地域文化散发新的光辉,在避暑休闲产业发展中实现文化升级,在中华文明进步中熔铸四平烙印。 

  打造时尚休闲文化。青春一族是避暑休闲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追求时尚是这一群体的突出特征。立足满足现代青年时尚需求,以“创新、求异、前卫、流行”为引领,推进避暑休闲与时尚文化相生相促、相辅相成,提升时尚文化的新颖性、前沿性、活跃性,在消夜、美食、运动休闲、时尚艺术、音乐娱乐等各种活动植入时尚元素,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热情,培树新的休闲观念。 

  培育低温养生文化。充分运用传统中医养生文化基本理念,倡导科学合理的低温养生生活方式,创新大众养生类型,丰富大众养生实践,培育新型养生文化。 

  发展壮大文旅产业。推动文化创意与避暑元素融合发展,开发具有四平特色的避暑休闲演艺产品;创新现代避暑休闲传媒方式,支持和鼓励社会各界拍摄以避暑休闲为题材的宣传片、纪录片、动漫和微电影等,强化文化引领作用,推动文旅产业再上新台阶。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要统筹推动避暑休闲产业发展,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各相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推动避暑休闲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将避暑休闲产业发展列入全市旅游工作绩效考核,跟踪问效,强化落实,形成奖惩机制。 

  (二)强化规划引领。从现阶段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出发,遵循避暑休闲产业发展规律,制定具有战略性、可实施、高标准的产业发展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坚持与生态环境保护、土地利用、城乡发展等规划有效衔接,坚持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等国家战略相融合;加大规划实施力度,突出规划对产业发展布局、产品开发、发展时序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做好实施效果跟踪评估。 

  (三)加大政策支持。用地政策方面,在依法合规前提下,保障重特大休闲度假设施建设用地需求;鼓励以出让、租赁方式供应土地,支持市、县(市)区以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价出资或入股的方式提供土地;土地出让价款可在规定期限内按合同约定分期缴纳;支持实行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的土地供应方式;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预留少量规划用地指标,用于零星分散的乡村旅游设施等建设;企业将旧厂房、仓库改造成休闲度假场所的,可实行在五年内继续按原用途和土地权利类型使用土地的过渡政策。投融资方面,根据市级财力,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300—500万元,并逐步增加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向避暑休闲产业倾斜;对重点避暑休闲产业项目在贴息、担保、贷款、股权投资方面给予倾斜;市政府制定奖励政策,支持旅行社开发休闲避暑旅游线路,开展地接经营活动。市国土、林业、环保、住建、财政、金融等部门要依法合规运用好相关政策,积极扶持避暑休闲产业发展。 

  (四)强化人才智力支撑。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开设避暑休闲产业人才培育课程,加强避暑休闲方面职业教育;创新柔性引才模式,聘请康养、运动、度假等方面国内外知名的企业家和资本管理者,组建避暑休闲高级智库;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原则,吸引域外高层次复合型现代服务业人才来平挂职、兼职,技术咨询,实现成果转化、技术转让与技术指导,为我市休闲服务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五)营造一流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推进避暑休闲产业相关审批事项“只跑一次”;开展全市旅行社行业经营管理整顿,杜绝单一组团异地游经营行为,开展旅游产品宣传营销活动,开拓异地旅游市场,加大旅游地接工作力度,制定年度旅行社经营活动考核、奖惩办法;加强市场监管,开展旅游、公安、交通等部门联合执法,建立和完善旅游投诉快速受理处理长效机制,为游客慢游细品提供良好保障;强化行业自律,培育避暑休闲产业协会等行业组织,提升行业规范和诚信水平;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对接国际标准,规范经营与管理,打造自主品牌,切实提升市场竞争力。 

 

                                                                                                             2018年10月22日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