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满族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家全面反映满族历史和民俗风情的博物馆。共有六个展厅分别为:满族流源、生产、生活文化、礼仪信仰、古今伊通伊通、火山陈列馆展厅。还有一个影视放映厅。配有文字说明,附以照片、模型、图表、影音等表现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饱满。1998年伊通满族自治县成立十周年之际,对满族民俗馆进行了充实和完善,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发掘征集满族民俗文物工作。展厅有原来的3个增加到6个,陈列文物由过去320个种类1824件增加到530个种类近3000件。在展览陈列上体现了历史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故事性。
1987年吉林省满族传世文物展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展览期间著名清史专家学者王宗翰、马学良等高度评价了吉林省挖掘满族文化遗产的科学价值,爱新觉罗溥杰、满族学者完颜佐贤、著名满族作家老舍夫人胡洁青、北京市民委副主任赵书等挥毫题词、赋诗。伊通满族博物馆的前身是伊通满足民俗馆,是1987年全国第一个成立的满族民俗馆,以收藏、展览满足传世文物为主,先后借用总工会和科学技术协会房舍作为展厅,展出文物。1990年县财政投资105万元,修建县满族民俗馆。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仿古建筑。2000年在满族民俗馆的基础上建立伊通满足博物馆,馆址在人民大路东段路北。先后投资近700万元,于2002年建成一座3500平方米的博物馆大楼,主楼五层,内设七个展厅,比原民俗馆扩大2.5倍。伊通满族博物馆曾在电视文化专题片《中国博物馆》中曾经作过介绍。自建馆以来接待团体2000多个,中外参观人士22万余人,1995年4月被四平市委、市政府命名为首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9年被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确立为学术基地和研究基地。如今,伊通满族博物馆已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AAA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