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实施文化铸市发展战略,充分展现新时代文化的自信与担当,全力打造“文化四平”“文明四平”,推动四平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紧紧围绕“五市联动”和“创建全国文明城”的奋斗目标,以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彩的群众文化为基础,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创造精品力作和打造文化品牌为牵引,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市。
二、现实基础
四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红色文化、满族文化、二人转文化汇集,“四战四平”名震中外,红色文化鲜明昂扬;叶赫是满族发祥地之一,遗迹众多、名人辈出,满族文化古老神秘;梨树县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国二人转之乡”,传承历史悠久、群众基础深厚、发展态势良好,二人转文化历久弥新。改革开放40年来,四平文化事业全面发展,文化投入逐步增加,文化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的进展,文艺创作、文物保护、文化市场监管均有长足进步,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样各具品牌。
三、目标任务
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旅融合发展,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和本土文化影响力,文化事业助推经济发展,文化扶贫促进脱贫攻坚,文化引领助力乡村振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艺创作要追求高度,文化惠民要传递温度,文化传承要承载厚度。文化产业与“互联网+”战略对接,文化与科技“双轮驱动”,拓展文化产业新的发展空间。文化消费方式多元化,提供优质精神文化产品。建好新型文化人才智库。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四平。到2020年,建成现代文化与四平历史文化相统一,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相适应,设施配套先进、充满活力的文化体制、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祥和开放的文化名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高标准建设完成一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任务完成,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初步形成适应全面小康社会要求,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地域特色文化魅力突显。文化遗产彰显城市底蕴,红色文化、满族文化、二人转文化等文化特色充分挖掘。创作生产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文艺精品,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重要影响的文化品牌,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更加完善,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文化产业综合实力明显提高。加快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培育2个以上文化产业园区(孵化基地),逐步提升文化产品、文化消费市场化水平,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对经济发展贡献率。
——文化队伍素质逐步增强。发展壮大高层次文化人才队伍,改善基层文化队伍结构,专业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机制更加科学,加强四平文化名人智库建设。
四、重点工作
(一)夯实基础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根据公共文化服务“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根据《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建立适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推动本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工作,明确责任、厘清任务、层层压实,有序推进。完成国家公共文化示范项目验收任务,各县市区到2020年前至少申报完成1-2个国家、省级公共文化示范项目。(责任单位:市文广新局、各县(市)区政府)
全面推进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完善提升公益性文化场所设施建设。认真按照《全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要求,进一步完善市、县(市)、乡、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网络,到2020年全市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全部达到省级标准。四平市图书馆建筑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县(市、区)级图书馆不低于2300平方米;四平市群众艺术馆建筑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四平市朝鲜族艺术馆建筑面积达到2000平方米,县(市、区)级文化馆不低于2000平方米。四平市博物馆建筑面积达到不低于1.5万平方米,四平市美术馆建筑面积达到不低于5000平方米。有条件的县(市)区依据国家有关标准规划建设公共博物馆和公共美术馆。乡镇(街道)设置综合文化站,建筑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社区(村)依托基层公共服务综合设施,设置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村书屋、文化大院、电子阅览室、活动室等),用于开展文化活动的面积不低于社区居委会(农村党支部)用房总面积的50%。2018年完成贫困村文化广场建设65个,确保2020年前全市770自然村文化广场全覆盖。实现新建或改建的城镇居民小区、文化广场及公园有必要的配套文化设施。(责任单位:市文广新局、各县(市)区政府、四平经济开发区、市城投公司、市扶贫办)
提高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全民资源共享服务水平。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服务保障制度健全,基本服务项目科学,延时开放时间不低于开放时间的四分之一。县(市)区级公共图书馆藏量人均年新增不少于0.035册,县(市)区级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不少于0.7册。在城镇主要街道、公共场所、居民小区等人流密集地点设置阅报栏或电子阅报屏,至少提供5类报纸(党报类、三农类、科普类、文化生活类、健康文摘类)。农家书屋可借阅的实用图书不少于1200种、1500册;报纸期刊不少于10种;电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种;年新增图书不少于60种,报纸期刊及时更新,每年组织读书活动不少于4次。提高社区文化中心、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公共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等文化设施的服务效能,推进社区阅读空间建设,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不断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责任单位:市文广新局、各县(市)区政府)
打造“全民阅读·书香四平”文化品牌。扩大公益性文化活动覆盖面,围绕“书香四平”建设,以“面向基层、服务群众、传播文化”为宗旨,举办“书香四平·阅读在身边”全民阅读主题系列活动,各县(市)区组建、完善全民阅读协会组织,每半年举办1次本辖区的全民阅读活动,活动延续时间不少于2天,至少覆盖本辖区30%的居民。开展“四平市文化公益大讲堂”活动,市级图书馆、全民阅读协会每月举办2-3次,各县市区每年至少开展4次文化公益讲堂活动,全年受众人次达到万人以上。注重“让文物说话”,促进传统文化“活”起来,组织开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讲好四平家乡故事”主题宣讲活动和非遗进校园、传统戏曲进校园活动,每年至少组织3场主题宣讲和非遗进校园活动,至少组织1场传统戏曲进校园活动,各县(市)区至少组织2场宣讲活动。
创新文化志愿服务方式,推进公益文化发展。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积极组织开展“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文化惠民志愿服务活动,精心培育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形式,推动村镇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和广场文化的蓬勃发展。每年完成300场送演出进基层(深入贫困村、社区、企业、学校、福利院、驻平部队)和13800场农村电影放映任务。各县(市)区每年为乡镇送戏曲、歌舞等文艺演出平均不少于20场。(责任部门:各县(市)区政府、市文广新局)
开展“健康生活·悦动四平”活动,丰富优质群众文化供给。开展好“市民文化节”“农民文化节”“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持续开展元旦、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系列文化节庆活动,弘扬优秀传统节庆文化,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以市区、各县、乡镇文化广场为依托,打造“四平小舞台·百姓大舞台”文化惠民演出。继续打磨细节、创新形式、丰富载体,推出更多优秀节目,将更多艺术表现形式搬上舞台,鼓励更多群众参与进来,每年度各县(市)区完成至少10场演出。积极推进戏曲进校园和进乡村。切实发挥社区专职文化辅导员、乡镇兼职文化指导员、农村文化带头人作用,到2020年力争达到市直76个社区、770个自然村文化辅导员全覆盖,实现市县乡村四级群众文化活动网格化指导管理。(责任部门:市文广新局、各县(市)区政府、市委宣传部、市财政局、市人社局)
(二)聚焦文艺繁荣,打造时代精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始终保持对现实的热切关注,创作生产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体现四平地域特色、讴歌新时代的精品力作。积极参与全省吉剧振兴工程。创作排演新剧目参加吉林省吉剧优秀剧目汇演;举办二人转优秀剧目展演,挖掘四平本土资源和题材,提升作品原创力,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统筹协调,创作一批代表四平文化形象、讲好四平故事、富于四平特色、深受群众喜爱、具有影响力的影视(网络)剧精品佳作。实施长篇小说创作扶持计划,重点创作和推出深刻反映四平优秀历史文化传统和深厚思想内涵的长篇小说。加大对纪录片创作生产的支持力度。打造“四战四平”题材的红色记忆文艺作品。各县(市)区每年至少创排1-2部反应本地区历史、人文原创作品。(责任部门: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四平广播电视台、各县(市)区政府)
(三)突出特色引领,擦亮文化品牌
立足二人转、旗袍、萨满、剪纸、农民画等区域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四平城市特色的文化品牌,不断提高文化凝聚力,努力提升城市品位,丰富城市内涵。
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四战四平在全国解放战争中具有特殊历史意义,要深度挖掘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重走英雄路、再铸英雄魂”,融学、养、游于一体的红色文化旅游精品路线,建设好塔子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文化警示基地,形成“南有井冈山、北有塔子山”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充分发挥四平战役纪念馆、北山烈士陵园等纪念设施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全力推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立足“红色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培育广大市民的革命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做好“二人转”大文章。全力抓好梨树县“中国二人转之乡”建设,加强二人转理论研究、创作,积极响应并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开展以群众参与、市民评选的二人转节目展演评比活动,牢牢站稳四平是“中国二人转之乡”的龙头地位。
让“满族文化”成为乡韵乡愁。发挥满族文化论坛及“四海一家”文化品牌效应,通过文化+旅游,开展高端论坛、满族寻根、旗袍展演、萨满节庆风俗等活动,让四平满族文化“活”起来、“动”起来、“热”起来。
推动文化对外传播交流。围绕市委市政府重要出访、重大经贸洽谈、友好城市交流等重大外事活动,积极参加国家、省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积极抓好四平优秀节目、作品、藏品、展品、项目的对外巡演、巡展、推广工作。(责任部门:市文广新局、市文联、市民政局、市政协、各县(市)区政府、市经合局、市外事办)
(四)传承创新并举,推进文物保护与利用
坚持文物保护、发掘和利用并举,提升文物保护管理水平,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重点做好:非遗方面的满族语言、满族民间文学、满族民间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等整理;东北民间艺术挖掘、整理;民间剪纸等工艺挖掘、整理;满族传统节日庆典等文化、体育、娱乐活动搜集整理;加强对双辽太平鼓、满族花棍舞、玛琥戏等地方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发掘、利用。文物保护方面的梨树偏脸城遗址、二龙湖燕国古城遗址、老边岗长城遗址、叶赫部王城遗址保护工程等项目。积极争取省级非遗保护资金,每两年申报2—3个省级非遗项目。(责任部门:市文广新局、各县(市)区政府、龙湖区)
坚持“属地管理原则”,落实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安全管理保护责任制。(责任部门:市文广新局、各县(市)区政府、各开发区)
(五)加速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文化产业
加快落实国家、省相关文化产业政策法规,出台我市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积极营造文化企业发展良好氛围,以不断优化的财税政策环境,孵化更多文化企业,培育更具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建立健全我市书刊、音像、演出、娱乐、网络、动漫等文化行业组织。精心选择培育打造文化产业龙头企业、领军人物和产业品牌,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示范带头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剧目创作、策划和举办演出活动,积极争取国家艺术基金、省级文化专项资金,探索展演展陈文艺产品运营新机制。继续开拓域外、境外市场,大力宣传推介我市的文化艺术产品。搞好对经营性娱乐场所的布局调整,加快动漫衍生品等一系列产品的开发与利用。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具有重大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文化产业项目。探索“文化+”发展新模式 ,围绕四平红色文化、满族文化、二人转文化加快文化产业化步伐,收集特色文化符号,挖掘厚重文化遗产彰显四平魅力,开发悠久文化产品展示四平风情。(责任部门:市发改委、市文广新局、市财政局、各县(市)区政府、红嘴开发区)
(六)助力乡村振兴,促进乡村文化繁荣
乡村振兴是乡村文明的振兴,使文化成为乡村的凝聚力、生产力和驱动力,以文化提升生活品质,拓展发展空间,引领文明进步,文化扶贫助力脱贫攻坚。要实施“新乡贤培育计划”,建设乡村思想道德高地,充实乡村发展的中坚力量,重在重建乡村的知识阶层,培育精英资源,充实精英力量,推动人才回乡、企业回迁、资金回流、信息回传,使优秀文化资源回到乡村、惠及乡村。要开展“一村一规划”,修复乡土文化景观,提高乡建文化质量,坚持“多规合一”“一村一规”“绿色优先”,并严格依法依规开展村落保护、村庄整治和民居建设。实施“民俗文化+”计划,发展优秀乡风民俗,增强乡村文化驱动力。实施“手艺农村”计划,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服务“产业—生态—人文”一体化发展。(责任部门: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农委、各县(市)区政府)
(七)强化组织牵引,提升人才队伍层次
不断夯实文化事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加大文化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使用,着力打造服务“文化四平”的人才队伍和忠诚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干部队伍。要加大培训力度。县(市)区级以上公共文化机构从业人员每年参加脱产培训时间不少于15天,街道(乡镇)和社区(村)文化专、兼职人员每年参加集中培训时间不少于5天。针对基层文化队伍建设需要,制订和实施各类培训计划,不断提高现有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重点引进文化企业、文化创意、文学艺术领军人物和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配强配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基层文化活动中心的专职人员。县(市、区)级及以上各类公共文化机构按照职能职责、国家和省里有关要求和当地人事、编办等部门核准的编制数量配齐工作人员。每个乡镇综合文化站配有编制人员1-2人,规模较大的乡镇适当增加。实施“文化名人战略”。积极扶持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责任部门: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编办、市文广新局、各县(市)区政府)